本地记录 云端记录

资讯 / 资讯 / 《消失的她》吃两性矛盾红利?沉浸于挑起“对立”,是对电影内核的扭曲

《消失的她》吃两性矛盾红利?沉浸于挑起“对立”,是对电影内核的扭曲

更新日期: 2025-01-03

《消失的她》吃两性矛盾红利?沉浸于挑起“对立”,是对电影内核的扭曲

传播负能量?

吃两性矛盾红利?

网络舆论的转向,总是瞬息万变。

以豆瓣7.5开分的《消失的她》,上映后票房口碑走势都强劲,票房已突破26亿大关,成为暑期档开局最大的王炸,并且有望创造更出色的成绩。


然,大红大爆之后,部分争议声也随之而来,有网友吐槽这部电影没有被翻拍的“意义”,因为剧情充满“负能量”,有传播负能量之嫌。

也有媒体解析《消失的她》大火是抓住了“两性矛盾红利”,也就是网络经常出现的性别对立,认为作品是以此取胜,对立意产生非友好的质疑。


简单来说,部分差评认为《消失的她》是一部吃着两性矛盾红利的纯负能量电影,但真的如此吗?客观来说,有这种看法的观众,也许并没有看懂电影。

七话应该是第一波观看电影《消失的她》的观众,彼时关于片中人性复杂面、能量与立意的讨论都很积极,多集中于两个点:防范自我沉沦、不要轻信赌徒。


层层反转的悬疑,是作品直接看点,但何非与李木子的“爱情故事”,却是故事核心,这是一个以爱为谋的赌徒与一个无限包容爱情的女孩的故事。

当发现自己以为的完美恋人曾是个赌徒时,陷入爱情与情感依赖中的李木子毫无畏惧,简单地认为对方保证悔改便值得珍惜,甚至主动为他还债。


当发现丈夫婚后并没有戒掉劣习,又开始沉溺于赌博时,她选择原谅,一而再,再而三,面对屡犯不改的丈夫,李木子总算有了离婚念头。

但,意外的怀孕让李木子改变想法,她认为孩子的到来会让丈夫何非真正改变,殊不知,发现李木子有过离婚念头的何非,已经密谋杀妻夺财。


一份信任,一时心软,赔上了自己的性命。

这个结果相当残酷,却又非常真实,故事大纲虽然是翻拍自海外电影,原型人物却在社交平台上便能找到,便是孕妇泰国坠崖案的女主。

与原型女主遭遇相似却没有如她般幸福躲过死神的受害者,同样存在。


《消失的她》以电影视角剖析凶手与受害者的故事,不仅带来悬疑的精彩,还让观众以“上帝视角”,更直白的看到人性的复杂,以及爱与自我的思考。

李木子是受害者,也是对感情过度自我沉沦的那一个。

正常情况下,能够包容与信任家庭成员,是非常富贵的品质,很多家庭、婚姻的破碎,往往都出在各方包容与信任不足,棱角太多,付出太少。


愿意相信并给予丈夫改正机会的李木子,原则上没有任何错,但无论电影还是现实生活都证明了一点,对他人可以包容,可以信任,但不能让自己沉沦。

再多的爱与信任,都要守住原则性底线,过高信任一个擅长发誓而非行动的伴侣,很可能会事与愿违,当情感与原则产生冲突时,理智与清醒极为重要。


同时,也要明白一个问题,我们每个人的最强后盾,永远都是自己。

生活中的安全感都应该是由自己给予,无论经济还是感情皆如此,从他人身上获取,不仅易将自己的情绪世界交由他人掌控,还易被别有用心之类徒钻空子。

网络上曾广为流传的PUA案例,加害者便倾向于挑选原生家庭有问题、缺爱的受害者,因为这些受害者因为渴望被爱而沉沦,更害怕失去。


剧中何非为李木子精心打造的“结婚路”便掌控了这个规律,他在李木子未走出双亲车祸阴影时制造一场车祸,以保护者身份给予她温暖,成功让对方同意闪婚。

李木子对家庭、亲情的渴望,亦是何非婚后一再求原谅成功的关键原因,他拿捏住了李木子最在乎的东西,以对方的软肋,达成自己的目的。


而重视家庭与感情的李木子,一点点沉沦在原谅赌徒之路,她的原则底线在自己无意识中已经被对方瓦解,当悲剧来临之时,自己毫无招架之力。

电影里有一个很讽刺的镜头。

当何非将李木子锁在海底时,他下意识的反应是赶紧逃,而发现丈夫要杀自己的李木子,下意识的反应却是拿出B超照,显然,她还抱着对方会心软的幻想。


这可能吗?不可能。

即使何非当时看清B超信息,他亦不会放过已经看到他杀人计划的李木子,因为浪子回头的故事,更多是前人们自我安慰的美化,现实中的赌徒,自私才是主流。

何非的表演很“动人”,但永远不要相信赌徒的“嘴”。

七话看到很多网友讨论《消失的她》何非最后的泪水,惊讶的发现很多人居然觉得他是在为孩子流泪,不愿意相信这是他后悔错过拿孩子裹挟李木子的眼泪。


有这种解读的观众,其实是幸运的,他们大部分现实生活中应该都没有见过真正的烂赌徒或者家暴惯犯,如果见过,再看这种流泪场面就很麻木了。

这类惯犯有一个共性,极其擅长表演。

因为有上帝视角,观众不会被《消失的她》里何非每次示弱时声泪俱下的表演蛊惑,但电影结尾处的泪水,显然欺骗了很多如李木子般抱有幻想的人。


他们有多自私,泪水便有多“真诚”,不仅处于亲密关系中的人容易被欺骗,有时候旁观者也会成为“帮凶”,认为他们是浪子回头的潜力股。

殊不知,这些人一切“真诚”表演都是基于对方原谅的目的,一旦发现对方不再被自己的表演蛊惑时,道歉时的真诚都会化成恼羞成怒的恶意。


就像何非,李木子帮他还赌债时:她是世界上唯一爱我的人;当李木子拒绝再还赌债时:她对我太狠了,如果不是她太薄情,我怎么可能会杀她。

但因为这类人表演技巧太强大,有些被他们套住的受害者往往内心也很依赖感情,很多人都像大多数家暴受害者一样,一边痛苦,一边抱着不切实际的幻想。


我们在网络上看到发声的受害者,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是少数,人数更多的那一波,往往是报警后又拒绝警察抓走施暴者的类型,太沉沦,也太信任对方的表演。

七话觉得《消失的她》最值得表扬的地方,是没有尝试用国产影视作品中惯有的“人性本善”观念去洗白赌徒,给观众留下“可恨之人也有可怜之处”的留白。


有些可恨之人,需要观众看到可怜之处,从而重视外因对善恶结果的影响,有些可恨之处,需要大众明白,一旦你沾染,那份好奇心与松懈,会让你变成恶魔。

有些已经成型的可恨之人,则更多需要观众看清他们的套路与本质,意识到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李木子式包容与原谅,并不能改恶向善,反而会助长其恶念。

不要沉沦在他人主导的安全感中,不要对卑劣者抱有过高幻想。

这是《消失的她》真正想给观众的东西,无关性别,无关男女,纯粹是给易沉沦者敲响警钟,撕破以爱为谋者肆意徜徉的“浪子回头”温床。


即使何非与李木子身份互换,内核同样不会变。

然,当下意识形态往往更喜欢将一个话题向“对立”上引导,将一个原本丰满多元的命题砍掉手脚,只留下可以跟“对立”持钩的东西,这种现象,相当危险。

不仅仅是媒体爱拱火的两性对立,是处处存在的、处处都能被打上标签的对立。

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。


作为一个影评人,以前写影评时,七话面对一部作品、一位演员的优缺点时,会毫不避讳地引用觉得可以当标杆的其他作品、其他艺人进来深入分析。

但近两年提到类似片段,会尽可能地规避演员年龄相仿的作品。

比如一位20+的演员的某一段表演不尽如人意,如果你想找一个好的表演来举例,就要尽量找50+的老艺人进行对比,否则,很容易被冠上拉踩、黑子头衔。

因为当两位演员是年龄相仿的艺人时,就会被归为竞争对手,很多网友看到他们的名字放到一起,第一时间看到的不是表演本身,而是粉黑大战。

去掉你想表达的东西,留下可以挑拔某两方网友对立的东西,已成常态。

这一现象在社会议题中更广泛存在,两性矛盾越来越热,处处都在对立的舆论形态功不可没,很多时候,明明是一个犯罪问题,最终都会成为对立问题。


《消失的她》从原本的警示命题被一步步打上对立标签,只是当下舆论环境里的一个缩影,一开始或许只是部分网友玩梗,后来却一点点被推到对立一面。

很遗憾,但网络意识形态糟糕,可理性或许永远属于沉默的大多数,电影票房热续走高证明它并不是靠贩卖负能量成功,电影真正的内核,很多观众都看得见。

希望《消失的她》能让更多的观众不再沉沦虚假的安全感,也希望更多的观众能够不再被“浪子回头”的美化蛊惑,如此,这部电影的意义,便不会消失。


THE END
相关内容
*
*